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楼主: 开门求学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技术交流] 以摄影会友。 ( 新年的一天,我们走进德保......)

[复制链接]
scan
841#
发表于 2011-1-20 22:42:50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原帖由 开门求学 于 2011-1-18 00:31 发表 能巧用俄罗斯民歌三套车的歌词做题目,说明了你在创作中会自然而然的融入些音乐成分,很好啊!音乐的确会丰富人的创作灵感,所以,对于音乐,你一定不外行。 不过,三套车这首歌是对一匹可怜的的老马发出的咏叹, ...
说对了 原来我只想到它今后被屠杀 并没有想到这一面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42#
发表于 2011-1-20 22:46:38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
..............

..............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43#
发表于 2011-1-21 23:45:26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请徐老师评
题:红灯笼的背后

红灯笼的背后CRW_4845.jpg (239 KB, 下载次数: 0)

红灯笼的背后CRW_4845.jpg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44#
发表于 2011-1-25 21:32:02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原帖由 开门求学 于 2011-1-18 00:56 发表 四. 泉水进入谷底,逐渐悄然无声,有石头相伴左右,倒也倍感温馨。
难得的波光粼粼和水底清晰的石头,动静对比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45#
发表于 2011-1-26 09:11:20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精彩,受益匪浅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46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26 23:29:42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谢谢风和日丽、巴旦木、lao笨等朋友的热情鼓励,谢谢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47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26 23:32:26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谢谢冻顶乌龙茶朋友的热情跟帖,你的小桥石头流水拍得很棒,向你学习啊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48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26 23:34:29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也谢谢野兔朋友的热情顶帖,祝你创作丰收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49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26 23:50:55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回复舞歌影楼朋友:附原图 -----

20110120_d2787d77f9a6ee349d49oJamLCOkfbhX.jpg (147 KB, 下载次数: 0)

20110120_d2787d77f9a6ee349d49oJamLCOkfbhX.jpg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50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26 23:52:42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“谁持彩练当空舞”,这个题目取得好啊!画意的诗句,绝配诗意的画面,想换一个其他题目都难。 你大概是在什么节日上拍的吧?在高空中喷射出如此绚丽的线条,很少见哪,应该介绍一下当时的拍摄情况,让大家都能了解了解他们是在干什么,如何? 就这张照片来说,在光比这么大的情况下,曝光算是非常好了,这体现在人物与云彩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兼顾,以及红黄蓝三色喷射物的质感上。 在构图上,根据人物的朝向前多后少的原则,画面的右边明显多了一点;另外从视觉上看,那两根黑色的喷枪杆也过于生硬,对人物有一定的影响。基于这两点,就要试着对右边作出适当的裁剪。如何裁呢?原则是,让人物处在一个最佳的视觉点上。我采用方构图试了一下,见下图:

裁剪图例.jpg (235 KB, 下载次数: 0)

裁剪图例.jpg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51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26 23:55:04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裁剪以后,人物与天空有了什么不同的感觉,红黄蓝三色的线条有了什么变化?欢迎你以及各位摄友们发表自己的看法,也可以试试其他的构图方式来做个比较。 愉快交流,共同进步嘛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852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1-1-27 00:52:55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对“红灯笼的背后”照片的回复 家和兴朋友:你好! “红灯笼的背后”这张照片的特点十分明显,就是在大红与黑灰白的强烈对比中,体现着极浓重的中国民俗文化。如果一个外国人看到这张照片,就如同看到了瓷器一样,他会立即断定这是在“China”。 这张照片若放在外国,以它典型性,是能上得了杂志和画册的,但在中国,却会被淹没在成千上万摄影师的汪洋大海之中。有点危言耸听哈,但实际上也是如此。 仅从摄影技术的方面讲是没有问题的,特别是暗部的门框和窗栏的木质纹理,屋顶陈旧瓦片的俯仰关系,以及受光部分的白墙层次,都体现出了作者精准的曝光能力。 看一幅作品,第一眼很关键,要有冲击力,这一点,这张照片做到了。再往下,就要看作品的内涵了,而这张照片就陷在了这个地方。 红灯笼,虽然红得很抢眼,但仔细看看,其造型、线条、制造工艺与普通红灯笼差不多,视觉很快就会疲劳;而背后的旧民居,尽管取景还得体,但传统的建筑风格、门窗文化的艺术均没有得到展示。这样一来,欣赏的兴趣就变淡了。 当然,也不是一点没有,譬如那两排门牌号,就具备欣赏动机。取名为“红灯笼的背后”,大概指的就是这个。遗憾的是看不大明白,有点像农家小旅社,缺乏相关的兴趣点作为支持。 因此,这张看上去蛮舒服的照片,只要再充实一些具有活力的内容,就是一张好的民俗照片了,譬如出现一个人物:老头老太太,大姑娘小媳妇或者小孩子,哪怕露个头,半张脸都行,实在没有人的话,小猫小狗也不错,哪怕挂一件具有民族特色的正在滴水的衣服也可以,随行就市嘛,看拍摄时的运气了。 一点不成熟的感觉,说的不一定对,供你参考吧,希望看到你更多的照片,祝你愉快!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客服电话:0777-3609360|触屏版|小黑屋|手机360|桂ICP备08003557号-1|

GMT+8, 2025-5-5 12:55 , Processed in 0.145693 second(s), 16 queries , Redis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