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楼主: 开门求学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技术交流] 以摄影会友。 ( 新年的一天,我们走进德保......)

[复制链接]
scan
649#
发表于 2010-12-9 12:13:26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点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[ 本帖最后由 舞歌影楼 于 2010-12-12 11:05 编辑 ]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50#
发表于 2010-12-10 11:42:42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东
我也偷偷学点儿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51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2-11 01:01:26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原帖由 舞歌影楼 于 2010-12-9 12:13 发表 请徐老师评点 黄 透 顶
哦,作品看到了,我琢磨了一下,词儿没想出来,评点的难度蛮大! 这样吧,我先回复一下疾风朋友5月19日的帖,是我的责任漏看了,让人久等了,很不礼貌。 稍后再来回复你这张“黄”是怎么透顶的,好吗?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52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2-11 01:16:04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
很抱歉,迟复疾风朋友5月“春竹”帖

疾风朋友:你好! 十分抱歉,我刚才在查找5月单发在网上的植物小品帖子时,突然发现了你在519日晚发给我征求意见的两张竹子的图片。因为之后我就外出了,月底回来时,那个植物小品的单帖子,在我离开钦州的这段日子里沉底后,就忘记再看了,不知你后来还在上面发了图片,半年多了,真对不住啊! 谢谢你给我发的这两张挺有价值的照片,为什么谢谢一会儿再说。先说说照片吧。 这两张照片拍得很光鲜,色彩还原准确,大光圈的运用虚化了背景,为突出主体提供了条件。在取景时,你注意到了竹子这个主体,于是靠近构图,一连两张或许更多。但没注意到竹子的背景——在F2.5的大光圈下,一大片眼花缭乱的光斑。 正是这片比主体更强烈的光斑,掩盖了照片本该表现的魅力。 一幅作品的主体,无论是构图、用光、色彩、影调等都应该是最突出的,一切对主体有干扰的因素都要在拍摄中尽可能予以排除。那么面对这幅作品的背景时该怎么办呢?调整角度,移动机位。目的:不让背景上白色的亮斑出现。 没关系的,经验总是有益的,明年的春天,我相信一定能看到你精彩的春竹作品! 好,现在来说说为什么我又要谢谢你发来的这两张照片,因为,这是两张有价值的照片,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竹子照片。它孕育着一段竹叶的生长史,开拓了我今后拍竹子的题材,这就是我向你学习的收获。 请注意图二:在一截折断的竹子节上,生出了三四个小笋苗,左边一根长长的枝,展现的是从竹笋到竹枝的衍变过程,右边则是一根已成形的竹枝。连同折断的竹母,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的,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同时展现的趣观! 再次感谢!

图二.jpg (278 KB, 下载次数: 4)

图二.jpg

图一.jpg (265 KB, 下载次数: 3)

图一.jpg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53#
发表于 2010-12-12 11:21:43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评点难 就不必花心思了 谢谢 我另发你评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54#
发表于 2010-12-12 11:30:17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................
[ 本帖最后由 舞歌影楼 于 2010-12-23 11:31 编辑 ]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55#
发表于 2010-12-12 18:17:50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很有幸看到老师傅们发帖评贴,很热闹, 个人感觉5哥最后一副作品,是不是里面的人都刻意躲着你的镜头啊,哈哈是偷拍被发现了吧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56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2-12 22:26:18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
--------------

--------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57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2-12 22:26:45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
回复

附图:银杏树下 [ 本帖最后由 开门求学 于 2010-12-12 22:32 编辑 ]

20101212_b5dfde23a1e3da6ac297BsaEipNfHHXi.jpg (292 KB, 下载次数: 3)

20101212_b5dfde23a1e3da6ac297BsaEipNfHHXi.jpg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58#
 楼主| 发表于 2010-12-12 22:31:37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
回复

舞歌影楼朋友:你好! 你的“银杏树下”已看到,曝光非常准确,大致分为上下两部分的明部与暗部,其层次十分丰富,比前面第一张强很多。在明暗衔接处,主体人物与陪体人物呈对角状定位,既丰满了构图,又使得画面有了故事的动机。 说到故事性,也就触及到了这张照片的问题了。来看一下画面中的人物:这位老妈妈,侧身背对着这一对应该是晚辈的夫妻,而这对夫妻呢,一个低头一个侧脸,虽是紧靠一起,却又各怀心思,给读者的感觉是不知为何如此冷场,照片想告诉人们什么呢? 如果是吵架,就吵出个样子来,让读者感觉一下人世间的不协和;如果是和睦,也和出个气氛来,让读者感觉一下家庭的快乐;实在要沉默,也得借助一些物件等,来隐喻出家庭矛盾的焦点所在。 我们随便来创意一下:假设那对夫妻前面的石头上放着一瓶酒和一只烧鸡,那个男的就算是儿子吧,他吃得下巴流油,顺手把鸡腿送到媳妇的嘴里,而媳妇则一边倒酒,一边张开笑嘴撕咬着鸡肉。这时,我们再来看那位老妈妈照片上的样子,情绪就会不同了,只要是有点血性的人就会拍案而起,甚至有人会骂出声!如今的社会不敬老会遭到舆论普遍抨击,中华民族的礼孝一定会得到正义声张!这就有了社会意义,这就是价值。 当然,这是一种创作的最高境界了,真要在生活中抓拍到这种镜头,虽有可能,但非常难,它是给有心人准备的。投机取巧来摆一下是不行的,动作可以摆,真实感情,摆不了。 总之,“银杏树下” 的内容暂时留着,等你明年的金秋再去采撷“银杏树下”的作品吧,祝你成功! 至于说到那张“黄透顶”,从用光、构图以及银杏树的造型来看,做个资料片还是可以的,说不出什么来,很抱歉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59#
发表于 2010-12-12 22:47:24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好 谢谢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660#
发表于 2010-12-12 22:54:04 | 只看该作者 | 来自广西
...............
[ 本帖最后由 舞歌影楼 于 2010-12-23 11:40 编辑 ]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客服电话:0777-3609360|触屏版|小黑屋|手机360|桂ICP备08003557号-1|

GMT+8, 2025-5-5 06:02 , Processed in 0.150262 second(s), 15 queries , Redis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3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